近日,我院易伟-曾中一研究团队联合德国海德堡大学A. Stephen K. Hashmi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Electrochemical meta-C−H Sulfonylation of Pyridines with Nucleophilic Sulfinates”的研究论文。广州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我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覃时为第一作者,德国海德堡大学A. Stephen K. Hashmi教授、药学院易伟教授与曾中一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医科大学高层人才引进启动资金资助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644-y)
间位官能团化吡啶骨架在化学、医药及材料科学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从绿色合成化学角度出发,吡啶的间位选择性C−H功能化是构筑此类骨架最为原子/步骤经济性的策略,但目前这类方法仍非常有限且极具挑战性,现有的吡啶间位C−H功能化策略主要依靠难以获取的亲电试剂来实现,而利用稳定易得的亲核原料直接实现该转化尚未报道,其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克服底物间的极性不匹配问题。
针对上述转化瓶颈,该团队率先发展了绿色温和的电化学策略实现吡啶间位选择性C−H功能化,该方法有效融合吡啶去芳构化-电氧化C−H功能化-芳构化(One-Pot)步骤,可实现多种重要含硫/氧药效团(如磺酰、硫醚、亚砜、磺酰亚胺、醚等基团)的高效引入,为间位取代的吡啶类药物的快速筑建和结构修饰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后续基于吡啶骨架化合物库的活性分子筛选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