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分子靶标与临床药理学高校联合实验室于2023年9月获批成立,依托单位为广州医科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广州医大新药创制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为余细勇教授,联合主任为朱依谆教授(澳门科技大学)、陈虎彪教授(香港浸会大学)。
联合实验室整合大湾区胸腔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力量与临床资源,协同攻关,明确胸腔重大疾病的危险因素,利用粤港澳三方样本集成,揭示胸腔重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外因致病性,筛选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充分利用中药临床应用的实践经验研制潜在的创新药物,深入促进临床转化与应用,综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
联合实验室现共有固定人员74人,其中正高38人,副高28人,南山学者青年后备人才25人。45岁以下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项目者28人,45岁以下获市级以上的荣誉称号者13人。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外籍院士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广东省杰青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珠江学者青年学者3人,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岭南英杰工程”国家级后备人才1人,羊城学者4人,珠江新星3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1人,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1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 15人;广东省级创新团队3个。实验室科研用房包括分子药理研究室、表观遗传药理研究室、干细胞药理研究室、毒素药物学研究室、药物信息学分析室、药物合成实验室、药物活性筛选实验室、药效评价实验室、药剂学实验室、药物功能研究室、大型仪器室等,总科研用房面积达到9000多平方米,科研仪器总值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实验室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满足高层次疾病研究的需要。
联合实验室力争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药理学与转化医学有机融合”的分子靶标与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模式,并着力于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旨在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生产之间相互转化的“壁垒”,为精准医疗提供技术支持,为新药临床评价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条件保障。以科研促进转化,以转化带动科研,在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争取在全球创新药同步应用等前沿医疗技术率先研究应用等政策上先行先试,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研发平台,迅速抢占国际创新药物研发的制高点,为国家进行战略药物储备!
研究方向包括下列四个方面:(1)胸腔重大疾病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与治疗靶点研究;(2)中药及其炮制品/天然药物/合成药物治疗胸腔疾病的活性成分筛选及构效关系研究;(3)先进纳米制剂与靶向治疗药物研究;(4)新药临床评价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